“聚焦新质生产力,赋注发展新动能”
跨学科学术交流能带来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有助于开拓学术视野、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多元思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重要指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开云电竞官方网研究生会在武汉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的指导下,以“聚焦新质生产力,赋注发展新动能”为主题,面向全国各大高校开展跨学科学术论坛活动。
本论坛融合我校能源材料、国土资源、城乡建设、测绘遥感、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电气及自动化等几大学科群,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从创新智汇、协调智享、生态智绿、城乡互融等多角度探讨“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质生产力促进国家高质量发展”工作,力求搭建一个紧跟时事热点,聚焦国家发展的高起点、多领域学术交流平台,帮助广大研究生对新质生产力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知,营造共同关注、积极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氛围。
本期推送为大家带来的是两个分会场分享嘉宾的详细介绍以及会议流程,一起来认识一下优秀的TA们吧!
嘉宾介绍
①分会场一:生态智绿
腾讯会议ID:363-888-626
Ø嘉宾1:邢俊涛,武汉大学2024级市政工程专业硕士生。
报告题目:聚酰胺纳滤膜水力阻力分布:聚酰胺膜,基膜和二者之间的贴合阻力
报告简介:纳滤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给水、污水等各类水处理和镁锂分离等资源回收工艺中,但是由于纳滤膜的高水力阻力,导致其渗透性较差、运行能耗较高。为了改善渗透性、降低运行能耗,深入理解纳滤膜水力阻力的来源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典型的聚酰胺纳滤膜具有双层结构:聚酰胺膜和超滤基膜。受阻力串联模型启发,本研究将聚酰胺纳滤膜的总水力阻力分解为聚酰胺膜阻力(Rp)、基膜阻力(Rs)和二者之间的贴合阻力(Ra)。数据分析显示,Rp与聚酰胺膜厚度呈强线性关系,Rs和Ra对总水力阻力贡献显著,特别是在高渗透性纳滤膜中,二者之和可超过Rp。这些发现定量揭示了聚酰胺纳滤膜水力阻力的分布,为后续开发高渗透性纳滤膜提供宝贵的见解与理论指导。
Ø嘉宾2:黄争辉,武汉大学2022级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生。
报告题目:酰胺纳滤膜水力阻力分布:聚酰胺膜,基膜和二者之间的贴合阻力生物质电化学高附加值转化
报告简介:木质素是地球上第二大可再生碳源,也是最丰富的天然芳香族聚合物。因此,木质素选择性解聚制备化学品被认为是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关注。然而,由于其分子结构复杂、化学键结牢固,实现木质素选择性解聚极具挑战。
针对木质素电催化解聚过程中酚类物质易发生过度氧化的难题,率先开发了催化木质素解聚的一体池对电解(Paired-Electrolysis in an Undivided Cell)体系,在一体池中将木质素“Cβ-O-4键的阴极氢解反应”和“阳极C-H/N-H氧化偶联反应”成功耦合,从而实现了C-O键的选择性断裂和高附加值三芳胺衍生物的高效合成。该研究在为木质素电催化定向转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的同时,助力我国生物质资源化和高值利用迈向更宽、更高、更深的维度。
Ø嘉宾3:李涛,武汉理工大学2023级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
报告题目:稻壳生物炭对镉铅的竞争吸附特性与机制量化
报告简介:本研究以稻壳为原料,在700℃条件下制备得到稻壳生物炭RHB700,研究稻壳生物炭在单金属和双金属体系条件下对镉(Cd)和铅(Pb)的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单一条件下,稻壳生物炭对Cd的最大吸附量为9.22 mg/g,对Pb的最大吸附量为38.69 mg/g。在竞争条件下,稻壳生物炭对Cd的最大吸附量降至4.68 mg/g,而对Pb的最大吸附量增至41.75 mg/g。动力学分析显示,Cd2+的吸附过程更适合用伪二阶动力学模型描述,而Pb2+的吸附过程更适合用Elovich模型描述,表明Cd2+和Pb2+在稻壳生物炭上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此外,研究发现Pb2+在竞争条件下会抑制稻壳生物炭对Cd2+的吸附能力,而Cd2+的存在对稻壳生物炭对Pb2+的吸附影响不大,甚至可能略微增加。通过吸附机理的量化分析,本研究揭示了稻壳生物炭对Cd和Pb的吸附机制主要包括矿物沉淀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官能团络合作用以及其他吸附机制。在竞争条件下,离子交换作用的贡献率有所增加,而其他吸附机制的贡献率有所下降。
Ø嘉宾4:邸文皓,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24级博士生
报告题目:液相外延法生长Co:YIG薄膜及性能研究
报告简介:本报告针对信息化时代的能源挑战,聚焦于高效能数据存储技术。通过研究具有优异磁光特性的YIG材料,采用液相外延法制备出大面积、高质量的YIG薄膜,并创新性地Co掺杂优化其磁性能。全面表征薄膜性能,展现扎实理论基础与实验技能。研究不仅提升数据存储效率,还深入探索薄膜结晶质量与磁性能,为超快激光研究奠定基础,体现跨学科融合。成果在光磁存储等领域具有潜力,为数据存储能源问题提供新思路。
Ø嘉宾5:刘杰,南京大学2024级地理学专业博士生。
报告题目:Carbon neutral insights and linkages: microbial community changes, key driver identification and nutrient threshold determina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报告简介:在东部湖区选取太湖、洪泽湖和骆马湖作为典型湖泊进行多年期逐月采样,比较同一气候背景下浮游植物群落变化规律及驱动因子的差异。对开展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和制定相应政策等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一湖一策”精确治理政策的制定。基于连续型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太湖Chla模型,可以模拟不同气候背景和营养盐下的太湖Chla浓度,“动态”评估不同气候背景下的营养盐控制目标。
②分会场二:协调智享
腾讯会议ID:319-493-034
Ø嘉宾1:杨冉茂,武汉大学2024级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生。
报告题目:中国镇域活力评价及其区域差异格局分析
报告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显著,亟待解决。对全国镇域活力进行系统性评价,了解镇域尺度下的微观发展现状和区域差异,可以促进全国镇域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宏观政策调控,对探索因地制宜的镇域发展路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人口、经济、社会、交通、生态等五个子系统构建了中国镇域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多源数据,揭示了2020年中国镇域活力的空间分布、聚集特征与区域差异。
Ø嘉宾2:刘泽瑾,武汉大学2022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生。
报告题目:暖湿化背景下西北地区极端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的影响
报告简介:本研究聚焦于我国西北地区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动态,特别是2000-2020年“更暖更湿”时期的复合干热事件的变化趋势。基于每日气象观测数据,结合每日总初级生产力数据,探讨复合干热事件对植被异常及其恢复时间的影响,以揭示气候极端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复合影响。本研究首次在“暖湿化”背景下探讨西北地区植被对复合干热事件的响应,为理解气候变化对该区域生态系统带来的挑战提供了新视角。
Ø嘉宾3:冯新航,武汉理工大学2022级地理学专业硕士生。
报告题目:基于改进ViT的铀资源高光谱遥感蚀变矿物填图方法研究
报告简介:铀资源是我国的战略矿产资源,蚀变矿物分布是铀资源勘查的重要指示标志,利用高光谱遥感进行铀资源蚀变矿物填图对于铀资源勘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针对深度学习在高光谱蚀变矿物填图领域应用中样本构建效率低、模型泛化能力弱的问题。提出一套半自动化样本构建与改进Vision Transformer(ViT)的蚀变矿物填图框架:设计半自动化样本筛选方法、并提出一个基于ViT的改进模型:SpecPool-Transformer。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半自动化样本构建方法可提高样本构建效率,所构建的样本数据集标注准确率为98.23%,可用于代替人工样本标注。本文提出的SpecPool-Transformer模型的总体精度、平均精度分别为99.42%,99.29%,各指标相较于ViT模型提升了约2%,3%。本文所形成的半自动化样本构建与改进ViT的蚀变矿物填图框架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可用于实施快速、大面积、更多矿种的蚀变矿物填图应用。
Ø嘉宾4:金雨洁,南京大学2023级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生。
报告题目:评估大食物观对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
报告简介: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评估由粮食系统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碳的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粮食安全和土地管理政策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CLUMondo模型探讨了大食物观政策(CFA)对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和碳排放的潜在影响。利用历史数据,模拟了4种情景(ssp1、SSP2、CFA1和CFA2)下中国2030年的土地利用和碳排放结果。结果表明:(1)在未实施CFA的情景,2030年中国土地利用呈现耕地减少、草地扩大的特征;在实施CFA情景下,耕地、林地和水资源均显著增加,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显著减少。(2)CFA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以显著减少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 CFA1情景可以实现减少35.97%的碳排放。(3)在考虑耕地保护等多个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复合影响时,耕地面积占用减少,但CFA政策执行仍然能起到减少碳排放,缓解气候变化的作用。
Ø嘉宾5:易则宇,南京大学2023级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生。
报告题目:多尺度下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的影响及多情景预测——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报告简介:本研究提出多尺度研究框架,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和土地利用强度潜在影响指数,评估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PI),并通过LEAS、马尔可夫改进模型、多维复合驱动因子及PLUS模型模拟预测2035年SSP1-RCP2.6、SSP2-RCP4.5、SSP5-RCP8.5三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的土地利用模式及生态系统服务脆弱性。创新点:(1)多尺度视角探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及脆弱性(PI)时空演变;(2)多维复合驱动因子模拟未来土地利用;(3)LUI法规避传统脆弱性评价经验偏差;(4)SSP-RCP情景设置贴近环境变化现实。
Ø嘉宾6:周仪琪,南京大学2023级地理学专业博士生。
报告题目: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对跨界流域的全球影响
报告简介:本研究采用系统分类框架,将17个SDGs划分为三类:“基本需求”“治理”和“目标”,结合相关可持续发展数据,通过网络分析和相关性检验方法,探讨跨国界流域的发展现状、优先事项及其差异化需求,并分析不同发展阶段中SDGs交互关系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截至2020年,没有任何跨国界流域完全实现SDGs,平均得分为64.63分,其中非洲跨国界流域表现尤为低下,平均得分仅为44.48分,尤其在反映SDGs 1-3所涵盖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基本需求”类别中表现最差。全球范围内,跨国界流域中的SDG 12(负责任的消费与生产)和SDG 13(气候行动)与其他目标存在显著的权衡关系,带来了独特的挑战。移动窗口分析表明,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推进,跨国界流域中“基本需求”与“治理”之间的协同效应先减弱后增强,而权衡关系则稳步上升,反映了多目标协同发展复杂性的增加。在SDGs实现程度最低的情况下,SDG 17(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作为“治理”类别中的关键跨界管理节点尤为重要。研究成果为跨国界水资源管理协调提供了重要启示,明确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主要协同与权衡关系,并为全球水资源的公平与可持续管理提供了决策支持。
Ø嘉宾7:石家豪,南京大学2023级地理学专业硕士生。
报告题目:基于碳排双控的江苏“万家企业”用地效率及激励制度设计
报告简介:主要探讨如何通过结合企业用地效率与碳排放强度,探索如何利用“土地用途管制”促进企业降低碳排放并提高经济效益。创新点在于提出将企业用地行为与碳排放挂钩,构建碳排放、用地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平衡模型,并建议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进行低碳转型,从而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二、会议议程
12月7日!大家快来与各位优秀的分享嘉宾相聚于这场学术盛宴!我们与你们!不见不散!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承办单位
开云电竞官方网
协办单位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测绘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文本:杨冉茂
供图:宣传部
编辑:刘伟
审核人:王志恒 李明琪 高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