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学术科研

第二届全国高校地理与遥感研究生学术论坛分享嘉宾(分会场一、二)

秉持“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激发研究生科研热情,加强同领域学子友好联系”的宗旨,我院举办第二届全国高校地理与遥感研究生学术论坛。

本次学术论坛以地理学科视角聚焦社会热点问题,服务国家科研四个面向,设置城市发展乡村振兴空间信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等四个讨论主题,立足于各大院校的专业特色,也紧密结合着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希望通过本次学术论坛,积极倡导创新实践,促进学术交流,提高科研水平,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学习氛围,进一步加强校内相关院系以及全国其他高校同领域学子之间的友好联系。

本次论坛共设有四个分会场,不同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硕士生将于各分会场进行主题各异的专题学术报告,并由高水平学术专家进行点评。这期推送为大家带来专题学术报告嘉宾的详细介绍,快来认识一下优秀的他/她吧!


分会场一: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腾讯会议ID223-203-354

嘉宾一:刘青

报告题目:Assessing tropical cyclone compound flood risk using hydrodynamic modelling: a case study in Haikou City, China

嘉宾介绍:刘青,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学2021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沿海城市复合洪涝灾害风险与评估。已发表论文三篇。

报告简介:The co-occurrence of storm tide and rainstorm during tropical cyclones (TCs) can lead to compound flooding in low-lying coastal regions. The assessment of TC compound flood risk can provide vital insight for research on coastal flooding prevent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C compound flooding by constructing a storm surge model and overland flooding model using Delft3D Flexible Mesh (DFM), illustrating the serious consequ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orm tid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astal area is a major floodplain, primarily due to storm tide, with the inundation severit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height of the storm tide. For 100-year TC event, the inundation area with a depth above 1.0 m increases by approximately 2.5 times when compared with 5-year TC event. The comparison of single-driven flood (storm tide flooding and rainstorm inundation) and compound flood hazards shows that simply accumulating every single-driven flood hazard to define the compound flood hazard may cause underestim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on compound flooding, copula function can be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joint occurrence of storm tide and rainstorm to reveal the severity of extreme TC flood hazards.


嘉宾二:杜文杰

报告题目:地球大数据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监测与评估

嘉宾介绍:杜文杰,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区域与科学学院人文地理学2021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胡志丁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地球大数据的地缘环境定量解析。已发表论文六篇。

报告简介:"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1)是实现所有17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核心。然而,普遍存在的数据缺失问题导致目前SDG 11指标监测与评估工作的开展仍面临巨大挑战。地球大数据作为科技创新和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能够发挥关键作用。团队根据现有开源数据产品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和补充,基于GEE平台生产了一套可用于监测 SDG 11的不透水面时序产品,并结合地球观测和人口普查数据,使用土地利用效率指标估算了 中国433 个城市 25 年来城市化的土地、人口和经济领域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土地消耗与人口增长率之比 (LCRPGR) 的上升伴随着经济增长与土地消耗率 (EGRLCR) 之比的下降。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城市的 LCRPGR EGRLCR 表现出异常强烈的动态,表明东北地区更容易受到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嘉宾三:段静宜

报告题目:郑州720极端降雨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分析

嘉宾介绍:段静宜,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2021级硕士研究生 ,导师魏海涛,研究方向为基于InSAR的地表沉降研究及其机理分析。曾获郑州大学遥感GIS和环境研究生学术论坛三等奖、校一等奖学金,现有软著三项。

报告简介: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地表沉降已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新型问题。强降水会引发如地表沉降这类的次生灾害,在郑州720暴雨之后,更应警惕已发生地表沉降的隐患点。为此本文选取覆盖研究区域的2019.01~2022.0945Sentinel-1A数据,采用PS-InSAR/SBAS-InSAR技术分别获取了研究区域在2019.01~2020.122021.01~2022.092个时间段的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并进行时空分析,探讨郑州市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相关系数法研究720暴雨与郑州市地表沉降之间的关系;采用内检法验证时序InSAR监测结果的有效性。


嘉宾四:强婷婷

报告题目:城市社区治理去中心化的演进过程、路径及影响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嘉宾介绍:强婷婷,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钟太洋教授,研究方向包括土地利用与规划、城市地理。已发表论文2篇,曾获三创赛全国铜奖、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银奖等。

报告简介:互联网的兴起引发了信息交互方式的革命,电子政务、社交网络渗透到城市治理领域,带来城市治理的去中心化。在界定去中心化概念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去中心化的演进过程,提出了社区治理去中心化的两条实现路径,并基于武汉城市留言板数据检验去中心化给社区治理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城市社区治理去中心化表现出两方面特征,一是治理层级减少,朝着扁平化结构演进;二是主体多元化,朝着泛中心状态演进。②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演进经历了由单中心多中心,当前呈现去中心趋势。③城市社区治理的去中心化存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条路径——前者由地方政府发起并主导,借助互联网技术整合原政府行政资源实现去中心;后者则由居民发起并主导,凭借社交网络创造具有高社区社会资本的个体,成为社区治理中的关键人,形成泛中心。④去中心化同时带来城市社区治理效率的提升以及不同区域治理效率的趋同。


分会场二:情系三农谋发展,助力乡村促振兴

腾讯会议ID481-695-368

嘉宾五:殷齐琪


报告题目: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乡村重构与转型:机制解析与案例实证

嘉宾介绍:殷齐琪,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理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周生路教授,研究方向为乡村转型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已在Land Use PolicyLand期刊上发表论文两篇。曾获南京大学英才奖学金博士生一等奖。

报告简介:乡村衰退是全球乡村面临的共同问题。2019年提出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来,土地综合整治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平台。本研究在解析乡村重构内涵的基础上,制定了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乡村重构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基于问题导向,描述了土地综合整治驱动乡村空间、经济和社会重构的三个关键机制:改善空间格局和功能、振兴集体经济和重塑社会共同体。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我们提供了一个案例对乡村重构的微观过程进行深入的描摹。土地综合整治以空间重构为物质基础和载体,推动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农业生产和产业融合的经济重构,以及从传统农村社会到城市化、社区化和多元文化社会的社会重构。土地综合整治之后,进一步增强集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强社会共同体的凝聚力和繁荣至关重要。


嘉宾六:应苏辰


报告题目:江南水乡背景下农业空间半自然生境的识别与评价研究——以常州市金坛区为例

嘉宾介绍:应苏辰,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金晓斌教授,研究方向为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曾获江苏省土地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地理学会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奖一等奖、南京大学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等奖项。

报告简介:面向我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利用导致的多类生态问题,亟待以农业空间半自然生境为抓手实现耕地系统性保护,充分挖掘耕地复合功能的潜力。有效识别与评价农业空间半自然生境是精准保护、提质与管控的前提,然而相关研究对其“是什么”、“怎么选”及“如何评”等命题解析尚浅,难以提供借鉴。基于此,本文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内涵、识别及评价三部分研究。本文从概念、景观、功能及特征方面解析农业空间半自然生境的内涵,建立了一种农业空间半自然生境可行的识别及评价方法体系,并以常州市金坛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基于500m格网识别出该区的农业空间半自然生境总面积为17825 hm2,占农业空间的20.09%,整体上高、中、低等级的农业空间半自然生境面积分别为5450 hm28100 hm24275 hm2,呈现西高-东低的特点。未来应重视城郊型农业空间半自然生境的保护与恢复,识别与评价方法的多元探索,技术标准与管控体系构建等研究重点。


嘉宾七:罗海凤


报告题目: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规模与空间格局协同模拟研究——以湖北省宜城市为例

嘉宾介绍:罗海凤,开云电竞官方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赵翔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空间优化决策。曾获第十八届SuperMap杯高校GIS大赛分析组全国三等奖、第四届全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不动产估价技能大赛特等奖、武汉大学学业奖学金一等、优秀研究生等奖项。

报告简介:在大规模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深入挖潜存量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村居民点的内在潜力势在必行。本文提出了一种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规模与空间格局协同预测模拟模型,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依据。文中首先对社会经济宏观因素影响下的区域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规模进行分析,进而利用土地利用时空建模方法对农村建设用地图斑的整治概率进行预测,实现潜力规模约束下的整治潜力空间格局模拟,并以湖北省宜城市为案例区对模型的性能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宜城市20212035年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理论和现实潜力规模分别为4912.46hm² 2201.94hm² ;模型对宜城市农村建设用地图斑的整治潜力格局模拟准确率为81.58%,召回率为0.9879。模型实现了对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规模与空间格局的协同预测与模拟,能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专项规划提供更加精细的决策依据。


文本:罗芳

供图:各位嘉宾


Baidu
map